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廖厚才在致辞中表示,2021年青教育盛典关注“双减”政策下教育行业的变化,探讨如何打通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圈层,如何关联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育人链条,这是与社会共同承担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历史使命。
北青传媒总裁徐建则表示,未来北青传媒教育产业将以服务首都教育事业发展为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人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学生更“自由”成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关键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将成为撬动基础教育形态的新支点并深刻影响学校教育生态。如何从政策层面下沉,抽丝剥茧将“双减”的精神落实到构建学校教育生态中?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北京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在主旨报告《构建学校良好教育生态》中指出,“双减”之后,学生将拥有更为宽松的自由发展的时间,这将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在刘长铭看来,教育的生态比课程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多强调受教育的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刘长铭认为,教育的价值观是影响教育生态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教育生态。
刘长铭以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构建丰富、紧张、高效、快乐的教育生态为例。“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领域,激发他们主动学的兴趣。所以这些学生尽管他只是初中的年龄,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感兴趣的的研究领域。”刘长铭指出,“双减”减轻学生培训的负担,减轻低效完成作业的时间,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获得更加完整的学习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体验将更加地深刻,思维活动也将更加深入,让他们可以进行自我的反思,保持兴趣爱好和内驱力,不断地自我激励,这样的教育生态将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形成性评价将是提质减负有效途径
“双减”之后,将时间“还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全人教育提供成长的土壤,形成性评价则是“双减”之下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
“我女儿特别喜欢阅读,但之前一直没有时间。现在,她终于可以做她喜欢的事儿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主题演讲的开始就表示,自己的孩子就是“双减”的受益者,也是全家最赞成“双减”的人。但秦春华坦言,家里有人开心就必定有人担心,那就是“双减”之后,考试怎么办?
秦春华指出,如果升学的选拔性依旧存在,提高校内的教育质量才是“双减”的最终目的。“校内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那么减下来的负担就很有可能会反弹,甚至可能反弹的更厉害。”
如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秦春华认为方法有很多,其中,形成性评价是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形成性评价的实质是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本身就是为了改进教学质量的评价,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改进。因此,秦春华指出,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已经取得的进步,对于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教学和学习的策略非常重要,而这个目标主要是通过反馈和课程设计者两个途径来实现。
最后,秦春华在如何运用形成性评价实现提质的问题上给予了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两种操作路径,为“双减”下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在课堂“主阵地”打磨教育加工能力
将课程标准精神落实在课堂才能真正“减负”,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可的主题演讲同样将焦点聚焦在课堂。他认为,“双减”的后续要求,是课堂教学的转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蔡可的发言得到在场诸多校长、教师的赞同。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党委书记雷宏表示,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核心阵地,“课堂增效”是“学生减负”的根本。一七一中学教师坚持“上好每一节课”,落实“每一节课都优质”的做法,坚持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的第一阵地。
说到“双减”,作业的管理也是学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如何让作业成为激活课堂教学的引擎,满足学生获得感?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中,陈经纶帝景劲松分校副校长徐琳分享了该校建立的有效作业管理机制。据徐琳介绍,“双减”之后,学校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做到“有加有减”。在作业总量上做减法,减掉机械、重复性作业;在品质上做加法,增加实践类、融合性作业。
此外,中国青少年创客教育发起人岳招斌、北京市致知学校创始校长张晔、资深教育媒体人、“京城教育圈”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高专委副秘书长罗德宏以及北京体育科代表联合创始人魏焕天都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对“双减”之下打造教育新生态的看法。
“双减”传导作用打通全学段育人链条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阶段,虽然二者在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都肩负着一个共同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是“双减”之下的主线,打通了全学段育人的链条。高校对人才的需求是怎样的,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深化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要求?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校长宋国华表示,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目的是让学生从应试的教育环境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立德树人也是燕京理工学院培养人才的核心理念。据燕京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传超介绍,近年来,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教育引导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
作为一所以艺术为特色的高等学校,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在过去的几年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自觉担当为国铸魂、为党育才的使命责任,坚守教育初心。据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副校长周瑛介绍,在全员育人模式下,学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和品格培养,大力加强校内、外合作共建,家校联盟,为学生共同构建良好的学习成长新环境,促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