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的感受是,咱们国家层面立的flag,基本都会实现的。这点从我国最重要的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可以得到历史的验证。而“两纲”的任务目标,会写进“五年计划”中,同时是各个省编制“两规”的依据。两纲重不重要,能不能实现,具不具备展望性,大家可以自己思量。
(“两纲”对应各省市“两规”
1.直观感受
直观感受就是,三十年来,关注点和要求点都越来越细致化。
最初,《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由当年还是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国务院妇儿工委的前身)组织编制和印发,背景是我国签署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发布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为了完成《宣言》和《行动计划》的承诺,拉开了编写十年一度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序幕。
因此,第一版纲要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它只是要求各地经济五年规划需要把纲要的目标指标编写进去(每一版纲要都由目标和对应策略组成),要求基本的儿童健康、教育和环境以及安全的保障。
干巴巴地说,咱们没感觉,我截取几个指标,大家可能会感到有那么一丁点心酸。“三至六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35%”、“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十五至四十周岁)文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州、市)和90%的县要有一种以上儿童校外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使多数农村产妇能住院分娩”、“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的基本知识”。
九十年代,曾记得有过我生活的地方有一波很厉害的打黄扫黑,也有过一波不小的通过膨胀,平民的三口之家的焦虑点基本都不在教育上,即使是城市居民,把孩子养活养大,是不少人的最高养育目标。
所以我们会感受到,鸡娃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不仅不是风潮,还可能是被人偷偷笑话的行为。当然,一些精英和有洞见的家庭选择了狠抓教育,在未来的日子获得了红利。
倘若我们返回看看当时这第一份纲要,我们就能看得出发展的方向——上幼儿园、提前扫盲、多一些文化学习、优教——就应该在家庭的微观层面提前布局,超额完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啊。
第二版《纲要》,为了阅读方便,我们叫它二代「儿纲」吧。2001-2010年间,开始了分领域定目标,分为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四个领域。我们还是偏向在教育领域看一下它的目标:“小学5年巩固率提高到95%左右”、“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教育”、“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可见,整体的目标都有所提升。跟90年代的「儿纲」相比,儿童健康和孕妇健康有着更为显而易见的优化提升,而且硬性的指标基本都在健康的大项里,在儿童的文化娱乐方面,跟90年代没有特别大的提升目标。
第三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也就是刚刚过去的十年。在儿童发展领域,说是全方位的提升不为过。(我娃赶上好时候啊)
我们看看最基本的,儿童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90年代初的51‰和61‰下降到2000年的32.2‰和39.7‰。”
“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2010年的13.1‰、16.4‰”,再往后的年份,国家统计局直接给出了趋势图:
(2010—2019年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到2019年,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8‰和5.6‰,很难不说进步显著。
而其他领域的目标,也均得到了比较显著的发展。
(2010—2019年幼儿园数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2010—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前天发布的第四代「儿纲」,首先,在领域上变成了六大领域,增加了“儿童与家庭”,把家庭责任和家庭教育提升了一个要求。
其次,当然是要求越来越细化,成果越来越丰硕。我们也发现,这四次发布的全文文本,字数一次比一次多,从5700多字到8400多字,又从接近14000字到25000多字,可见其一次比一次的详细程度。
最后,我的直观感受是,但凡列出了数字指标要求的,基本肯定是要猛抓实现的;规定的相对笼统的,不一定立刻抓起来,但是大方向。诚然,这是我的一家感受,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来一起聊聊。
2.普高、职教、职普比
九十年代第一代「儿纲」中,没有提高中和中职,如前面所说,咱们那时候还在集中精力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
“2001-2010年的「儿纲」也还在为“小学5年的入学率”而努力,也没太提职业教育,但是提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这里的高中阶段,包括了普通高中和中职,也就是但凡高中阶段教育的、尚为学生身份的在读生都计算在内,因而会强调职普比这个概念,也就是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的比例。
2011-2020年的三代版本,开始有了职业教育的布局。关于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分别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总体的策略是“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们看趋势图,高中毛入学率真的达标了。也许我们小时候,觉得高中很容易考上只是幸存者偏差。你可能认为这是因为把职校人数算进去的更多了,这个咱们后面会说。
当然你可以认为有一定的数据微调,但针对大型的统计结果,相信微调也不会妨碍总体的事实表述。
(2000-20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2010—2019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在前天的第四代儿纲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更详细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并保持在92%以上,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深化职普融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放宽中职招生地域限制。”
职普融通之后,职校学生也可以考大学深造,比如北京就有文件(《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表示,将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其实据我了解青岛也早就在试行。
并且,融通之后,会要求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学分互认,那么互认的前提就是教学水平得差不离儿。
差不离儿就要求职业学校摆脱当今“普通化”的局面,从“层次”到“类型”完成转变。就是说,当今从中职到高职,各个办学层次都有,但是类型还需要优化,质量还需要提高,并且这个进程在快车道上。
(截图来自教育部这篇文章: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04/mtbd/202104/t20210414_526353.html)
另外我们再看国家统计局对于第三代“儿纲”的历年监测报告里,针对普高和中职的财政投入表述。
然而,从2011年起,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专任教师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均呈逐年减少趋势。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比2010年减少1591个,招生数减少172万人,在校学生数减少278万人,专任教师减少0.5万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教育发展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
——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2017年,全国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比2010年增长2.1倍和1.7倍,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分别增长2.2倍和2.3倍。
全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分别为181.3万人和83.4万人,在校生数分别为2375.4万人和1555.3万人。全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5万元和1.42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6%和7%;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分别为0.36万元和0.52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4%和6.1%。
——2018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
近年来,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不断得到巩固。
——2019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但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看,2019年在校生1576.5万人,与2010年和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29.6%和4.8%。从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看,2019年比值为0.65:1,与2010年(0.92:1)和2015年(0.7:1)相比均有所下降,与《实施方案》提出“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019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从2011年开始就逐步不受学生和家长待见,那么至少在2011年以后,职普比在走低,高中毛入学率依然在增高,增高的部分并不是增加的职业教育的学生,换言之,普高确实比往年在增加,并且在生均经费上也一直在增长。
不过我们家长应该看见的未来是,高中普及攻坚计划已经收官,致力于职普比大致相当大概会是新的的趋势。
未来,可能职校不叫职校呢,说不定有很多向国外一样的应用型大学,现在专硕也已经在不少大学推行了。可能会有很多像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修表学校,法国的厨师学校、服装学校,德国的造机器学校、造车学校等等优秀的职校,别忘了发达国家不少音乐学院都曾是职业学校呢,而这些专业领域,相当一部分在我国是被认定为大学的。
我认为未来的方向会将学术型和应用型更加分开,能者当然兼而有之多栖发展,但优秀职校也不会是所谓差生集中地,只是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路线不同而已,起点不同,终点完全有可能相同。
3.家庭教育的地位
关于家庭教育,九十年代第一代「儿纲」提到“有关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要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改善儿童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二代「儿纲」强调的是“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三代就在目标里要求“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到了如今四代「儿纲」,直接把“家庭”单拎出一个领域了,对家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截图如下
我想,国家是看到我们高涨的鸡娃热情了?
总之,从极端化的鸡娃操作,到常规化的高质量家教推动,这十年应该会见到成效。
4.社会工作者
下面说几个小关注点。
第一个就是社工的发展,在几版「儿纲」中均有提及。
(2010—2019年持有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社工(注意:是社会工作者不是社区工作者)在这十年呈有点小爆炸式发展,一是因为社会需求真的多了,二是参与的年轻人也多了。
想参与的年轻人里,一部分是真的想投入社会工作自然无需多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小红书上得到的观察,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由于社工是少有几个能考专业硕士的专业,大部分高校招收都是学术硕士嘛。这个专硕,前几年是很受冷落的,这几年不知道谁先发现它很容易上岸,年轻人们蜂拥而至,直接把这个专硕给卷起来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我认为都是非常好的事,我们神速发展这么多年,现在进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社工正是社会基层急需的“缝纫工”,修补我们久违的社会关系。
5.童书和文化生活
还有个有意思的关注点是,童书和文化生活的急速发展。在历年的统计监测报告中,对于这块的表述是这样的:
2014年,全国共有209种儿童期刊,3.3万种儿童图书,共出版儿童刊物5.2亿册,儿童图书5.0亿册,儿童音像制品1681万盒(张),与2010年相比,以上文化产品的增幅均超过或接近50%。2014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117个,有少儿图书馆108个,少儿图书馆藏书量由2010年的2159万册增加到3392万册,增长近60%。公共图书馆中有少儿文献6377万册,增长一倍多。”、“2014年,全国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达2亿人次,比2010年增加近一倍;全国未成年人参观科技馆人数达1891万人次,也比上年有所增加。
看字容易晕,我给大家画个表。
童书市场的爆发,我们这一届家长感同身受。经常有前辈家长跟我说,她们娃小时候可没这么丰富的童书选择,也不太有经常买绘本的行为。
而现在,买书成了常规操作,去博物馆也成了很多家庭的日常,真好啊。
6.生活细节
国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生活细节也越来越关心了。比如近视、牙齿、性教育、心理健康、生活方式,都是逐步被提出的点。
针对近视,前天的「新儿纲」第一次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小学生近视率降至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降至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降至70%以下。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而在上一代「儿纲」里,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表述:“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
对于牙齿,「新儿纲」也提出了指标要求:“加强儿童口腔保健,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
这些新要求代表了我们孩子学校里,会有更多次的免费筛查和早期防治操作,相信也会反应在课表里的户外时间和体育运动规定上。
心理健康,是在2001-2010版就提出了,“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新儿纲」中的目标是“增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从提供,到提升,也是上了一个台阶。
性教育是「新儿纲」首次提出,并且是写在“儿童与健康”的目标中的:“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相信后续的实施也会跟上,而我们小时候那种性教育自学成才大概会成老黄历了吧,所以不要跟孩子羞怯于提“性”,咱们父母那代羞怯是因为国家没要求,现在要求了,新时代的家长要跟上形势。
在生活方式上,国家也为我们新时代家长提出了要求。“普及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儿童及其照护人健康素养。”具体的策略中写道:“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依托家庭、社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加大科学育儿、预防疾病、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合理膳食、应急避险、心理健康等知识和技能宣传普及力度,促进儿童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嗯,全民奔小康,那么生活方式自然也得更健康。
7.体育和美育
我们都知道国家开始重视体育教育,但是究竟要求提高了多少呢?
2001-2010年的「儿纲」要求“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达到90%以上。”
前天的「新儿纲」要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60%以上。”
且不说2001年的体育锻炼标准和现在的体质标准版本不同、要求更高,单是看从及格率到优良率的要求,就是质的跨越啊。
看看我闺女三年级的及格到优良的距离,
(截图来源:公号“中小学体育老师”)
再截个800米噩梦,大家看看及格到优良的鸿沟: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此,大家可以自行对比:https://t.hk.uy/advy)
美育方面,倒是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不过也是首次提出了这个字眼,同时提出的还有劳动教育。
我给标红的几个词,是我认为「新儿纲」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这么认为。
8.其他细节
有一些时代和我自己生活能联系起来的细节,回过头去看也挺有意思。
母乳喂养率,在三代“儿纲”中目标要求是“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当时正是我生娃的时期,那时候,母乳喂养真是有点像是风潮一样啊,到处哪哪都在鼓励母乳,突然也多了很多母乳指导师。这两年我有时回去看当年关注的几个科普微博,反而感觉妈妈们淡定了许多,更加自在地做选择。
我们看当年数据,2013年之前我们的母乳喂养状况如何?大概如这条新闻所述:
(http://www.ce.cn/cysc/sp/info/201308/02/t20130802_1078398.shtml)
2013年之后国家统计局的监测就有具体数据了:2013年,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75.3%;2014年,73.9%;2016年,75.5%;2017年,75.4%,2018年,74.9%,稳定在了一个平台,并且是已经非常不错的比率。我猜测是不需要盲目提高了,于是“新儿纲”里对于母乳喂养在目标要求里已经不提及了,只在策略要求里稍作提示。
另一个感受是普惠幼儿园。
在2019年的监测报告里,提到:“2019年,我国继续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迅速增加。”
2018年的监测报告:“2010年以来,我国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规模稳步扩大。2018年,全国公办幼儿园(包括附设幼儿班)在园幼儿2016.4万人,比2015年增长2.8%,比2010年增长27.9%。虽然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呈年度上升态势,但占比逐年走低。”
(2010—2018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及占比情况)
再往前看,2013年的表述:“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公办幼儿园发展缓慢,比例偏低。2013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学校19.9万所,公办幼儿园仅为6.5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不足1/3,全国农村公办幼儿园发展滞后于城市。”
想到这两年普惠园的极速增加,其中的前因后果,就不难明白。
另外,科学素质也是逐次增加了提及率的,但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强调,全文中和“劳动”提及的次数基本上一样多。
这些小细节,都是我在自己生活里捕风捉影,想要以此作为小小的证明,告诉自己,跟着「儿纲」的思路走,个体小家庭的教育方针就不会吃亏。大家自然可以有更加前瞻性、洞见性的操作,未来是不确定的世界,我们不知道孩子面对什么未来,但是我们或许能知道给孩子配什么装备。
9.最后
几版《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看过去,从最新一版的往前看,我感受到时光一点点地倒流,倒流到我的童年,没想到在政府文件里,看到和想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烦恼。
继而我又从前往后把统计局的监测报告一年一年地看过来,强烈感受到了进步,我们不妨再多一些些展望,多些信心。一个人的信心微不足道,一群人的信心能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