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做过一份关于班主任工作困惑的调查,家校关系问题位于榜首,许多同行与案例中王老师的情况类似,但他们更直接地表示,家长的教育观念甚至处事观念与学校、班主任相悖,关系基础因此比较脆弱,家校沟通难以为继,挫败感时时袭击自己。这样的困境之下,班主任和家长双方很容易陷入一场互相抱怨与指责的境地,导致教育行为无效,谈何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判断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偏颇,家长抱怨班主任不作为,双方各执一词,看似合理,却已然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应该溯源一些根本问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家庭教育指导中,班主任的教育对象究竟是谁?由此,可以判断案例隐含的问题所在。
角色定位不准。班主任和家长在学生的成长中从属于不同的身份,也就拥有不同的角色地位。长时间以来,学校教育只被视为传授知识,目的仅在于追求分数,班主任与家长皆是孩子学习的督促者和管教者,所以双方很容易形成“攻守同盟”,家校沟通也就变成目标和内容的简单化和一致化。这恰恰忽略了家校关系的核心——学生。家校关系因学生而发生,也应立足于学生成长。案例中,王老师虽然年轻,但有些做法透露出她很专业的一面,比如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没有视青春期问题为“洪水猛兽”,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解和包容;而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大家长”的感觉不言而喻,一味要求班主任站在家长角度,一味追求问题解决,亲子关系的紧张也在情理之中了。家长、班主任理应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帮助者,且是基于学生成长的教育合伙人。
教育场域不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场域。案例显示,亲子关系紧张,王老师没有为此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从经验出发,这些“疑难杂症”或许包括学生玩手机或游戏上瘾、不重视学习、不接受父母教育等问题。当然,不同学段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但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不够适切,这毫无疑问。家长可以求助于班主任,但不能由此指责班主任,原因在于两种教育分属不同的场域。许多年轻班主任畏惧家校共育问题,一部分原因就是属于家庭问题被拓展到学校。同样,许多属于学校的教育行为被分派到家庭,诸如学生学业的监督抑或要求家长完成一些属于老师职责范围的事情,从而导致教育行为“无边界化”。由此,互相指责与推诿也就在所难免,也更没有了接纳与共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