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求职者必须是名校出身,学生们本身是普通本科学历,但是在面临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社会,他们选择考研来提升学历,根据近5年的考研人数以及考研报考人数增长率来看,足以证明学历内卷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趋势。
从2016年到2021年,考年人数分别为177万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和377万人,人数的增长率平均为16.4%。按照现如今的趋势来看,2022年考研日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有知情人士表示2022年考研人数已经超过了400万人,由此也确实可以看出学生们也在不断追求高学历。
有多少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成为了硕士不说,甚至还成为了985名校的博士,但是在应聘工作时,却依然会被用人单位歧视,原因就是第一学历,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或者是专科生都感到无奈至极。
教育部刚回应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加强版“4连问”来袭
马上将要迎来新一年的招聘高峰,第一学历成为了再次重申的问题,面对用人单位歧视学生学历的行为,有学生向教育相关部门进行提问,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也明确回应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在现如今任何一个文件当中都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而学历通常指的是一个人获得最高或者是最后的学历。
面对教育部发布的这个通知,许多的学生可谓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是不看第一学历,确实是给众多的学生们开拓了一条新的出路,但是尽管是教育部发布的这个通知,却依然有用人单位向学生询问第一学历的相关问题。
2021年11月6日,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举办了一场招聘会,而此次招聘会当中为300所学校提供了4000余个教师岗位,而在300多所学校当中有近9成都是中小学,其中也含有不少名校,面对这大好的机会,许多的学生都闻风赶来,做足了功课,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上岸。
有一位应聘者来自于浙江师范大学,作为研究生他认为自己成为重点中学的教师是绰绰有余的,但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在心仪的学校摊位上应聘时,却遭到了面试人员的加强版“4连问”。
除了问其本科院校之外,还询问是不是省优是不是校优,高中是重点学校吗?研究生拿到拟定省优了吗?最后还询问学生到底是哪里人。面对这加强版的“4连问”,这位面试者表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面试了,更不是简单的要求第一学历了,简直就是明显的查户口。
不得不说在教育部刚刚发布了没有第一学历概念的通知之后,依然有用人单位询问学生的第一学历,这难免有些被打脸了,总之无论怎么样就业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
为何用人单位会更加执着于学生们的第一学历呢?其实对第一学历的选拔标准,已经成为了现如今用人单位的一种职业习惯,他们认为在第一学历上如果出身名校反而会更加受欢迎,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真实水平。尽管教育部已经发布了通知,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想要改变现有的招聘方式,还是非常难的。
同时学生们也要明白如今因为单位看重学生的第一学历,这并非是由用人单位而决定的,而是由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想要让他们真正的扭转人才观念,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