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在所做的报告《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中,分享自己的看法。
他说:“我被人称“愤青”,但实际上我脾气很好从不愤青,但我在浙大喜欢管点闲事。人的意识产出于何处呢?(那就是)教育!”
“教育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重啊!郑强同志买了一个威驰车,有人说不气派,那我说你去买公共汽车;有人说安全性差,那我说你去买坦克开好了。”
“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种精神,从文化做起。”
“看到同学们我很高兴,但我不得不说,你们实际上在精神上已经残废了。我就说了我们中小学教育,特别幼儿园教育,特别地摧残我们中国男孩的自尊心和责任感。现在的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很多老师谋生的手段,他已经不再搞教育,他所做的一切的表演,包括办班、包括同学的踊跃发言、包括学校得的什么奥林匹克金牌的,他已经把这些作为他头上的光环,去谋取利益的手段。牺牲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已经疲惫,他们一切的智慧都已经被扼杀了,这叫什么?这叫摧残式的教育和掠夺式的开发!”
“中国人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到的这种教育,就是缺乏诚实的教育。爸爸妈妈教孩子怎么教的,一出去就是防止不要跟陌生人讲话,别去惹事啊,在单位里少惹人啊,少发言啊。”
这就是郑强教授,他的很多言论犀利敢言,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浙大最强教授”,但就是这样的教授,却说自己的两个儿子并没有教育成功。
在一次演讲中,他坦言自己的两个儿子教育是失败的,在中学被开除了两次,前后换了三所学校。
一个自称顶级教授,又对教育有着深刻理解的父亲,他的儿子会被开除?
郑强教授很无奈地说,孩子太调皮了,自己从小没有约束他们爱玩的天性,结果进入学校后破坏规章制度,换来被开除的结果。
按一般人了解,被学校开除的孩子,或许与学渣无异。
但事实却是,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考上复旦大学,一个考上四川大学。考上985的名校,也从侧面说明了孩子并没有他所说的那样“没出息”。
但是,他是大学教授,对教育有自己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儿子的情况只是调皮导致,哪怕爱玩,最终还是不断的支持儿子重换学校。而他儿子也不负所望,考上了985的名校。
这位“网红教授”的教育,的确是有着自己不一样的认识。
但我们普通人家,敢于让孩子调皮放纵影响学习吗?
同样有名的还有“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在教育自己儿子郑亚旗方面,同样是与众不同--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他,却把小学毕业后的儿子带回家自己教,儿子因为老师的一些做法,对学习产生了畏惧,他尊重儿子,从此带着儿子在家学习。
就这样,在家3年,他教儿子学完了6年中学课程,18岁后郑渊洁让儿子自己去闯,他告诉儿子“18岁前,要什么我给什么;18岁后,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
儿子屡屡碰壁,但却越发坚定地认可父亲郑渊洁的一句话:人活着不就是经历?
最终,郑亚旗成为了一位CEO,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但我们只是普通父母,敢于像童话大王那样,自己亲自教孩子吗?
要知道,普通人的教育,能够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
但我们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却有关键性的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呢?
1、带给孩子好习惯与人生态度,是更加重要的影响
曾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在聊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很多父母的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比如,关于爱情,妈妈告诉孩子:“不要和追你追得太紧,追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在一起。这样的容易变心。”
网友觉得妈妈不懂浪漫,很多年后,他才明白那叫做套路。
关于人生态度,一位网友的妈妈说,人的一生中,靠自己才是最可靠的。长大后他发现,这才是真理。
关于自爱,一位爸爸的话让女儿记住了一辈子,小学时学习需要买复读机,她的爸爸告诉店员,拿你们这里最好的给我,我有最好的闺女,她适合最好的!
结果她拥有的这台复读机,跟着她搬过无数次家,从不曾丢弃。那里面,有她爸爸带给她最珍贵的爱。
这就是爱的教育,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也许只是一句话。
但他的孩子听了,感动了,记住了,从此影响孩子一生。
你会告诉孩子这些充满爱的话语吗?
2、教育不等于学习和写作业,而是教授知识与培育能力
很多人会发现,一个普通人的标准正在发生着变化。
在我们这一代人之时,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能够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就连相当于高中的中专,考上了也是父母脸上有光。
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就是读到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的人,读到高中也很正常。
曾几何时,大学普及,只要不是特别差的孩子,只要家庭财力足够,考上大学并不难,此时的普通人,水平变成了大学生。
再到这几年,不考个研,就好像已经是泯然众人的感觉。普通人的标准不断地在提升。
父母们的焦虑也在与日俱增。但话说回来,二十多年呆在校园中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否会变成“小镇做题家”、“眼高手低者”,实在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情。
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文化,那是精神的内核。
家庭教育的本质,也必须是用父母的家庭氛围与家庭文化,去影响与传承给下一代。
如果给不了孩子财富,请给他人生的态度;如果给不了孩子知识,请给他足够的支持。
我们能做到吗?
3、顺势而为,保留空白
在时代的趋势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当全民皆为教育狂热,各类兴趣班遍地之时,保持足够的清醒并不容易。
但睿智的父母,知道应该为孩子留下一些空白的时间,让孩子有自己安排的自由。
正如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那些空白能带来无限的可能,我们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之中,压抑孩子的天性,换来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不仅学习他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需要学习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
林万东在《等你在清华北大》中自曝了学习秘籍:
要有强大的内驱力+高效的学习方法!
从上高中的第一天,他就时刻提醒自己,想要走出小乡村,想要让家人过得更好,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别人高三才准备高考复习,他从高一就开始准备了;
别人上课走神,聊天看手机,课后作靠补习班,他却力争每堂课高度集中,因为回家后,没有多余时间供他学习;
别人题错了看一遍就自以为懂了,他却有专门的错题本,高考前他的错题本有20多本。
有人说林万东是智商高,有天赋,但他却在《等你在清华》书中解释道:“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确实是一个普通人,我能考上清华,除了我自己的努力外,更多的是找到了适合我的学习方法。”
云南另一个文科状元王栩淳也在《等你在清华北大》中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秘籍:
1、看书要学会分阶段:第一阶段是记基本的内容和数据,第二阶段就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把知识点网络化;最后就是复习强化。很多人完成了第一阶段,就认为这书看好了。结果效果只能达到30%。
2、不能只追求题海战术,要学会拾遗补缺,检测知识漏洞。这一点,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视的,就认为做题越多越好,可是做得多错得多,不总结分析补差也是白搭。
哈佛耶鲁双学霸李拓远提醒大家:“错误的学习方式,就好像一张破洞的网,永远装不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