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增强学习教育的哲理内涵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以思政课教学为骨干,辐射到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组织培训、典型示范、专项指导、集中备课等方法,实现教师培训和专业课程两个全覆盖,提高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能力。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等课程教学中,制作党史专题课件,突出党史、“四史”教育重点。
指导引导专业课教师挖掘融合本专业所蕴含的党史“红色资源”,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展专家进校园、校领导进课堂、处级干部进学生班级活动,请省委党校和共建单位党校专家进校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讲座,学校领导依托“协和大讲堂”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浴血奋战开天辟地》“开学第一课”等课程,每个处级干部深入1—2个学生班级通过“小课堂”讲授党史知识。编写出版《伟大精神》《光荣传统》两本辅助教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教材。使课堂教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依托思政教育主阵地,强化学习教育的正向引导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盘中,在思政格局下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学校党组织履行好组织领导职责,坚持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学好必读书目,讲好专题党课。组织3期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干部培训,提高党组织领导党史学习教育的能力。二是强化学习引导。通过专题学习会、专题报告会、理论研讨会、主题班会等形式,用党史教育引导党员和师生把党史学习好,先后举办报告会、学习会、理论研讨会12场。三是强化影响熏陶。结合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铭记百年史,永远跟党走”系列教育活动,先后举办“青春心向党”主题演讲、“致敬英烈”誓词诵读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四是强化办好实事。通过深化开展“一助三帮”活动,学校领导和有条件的党员教工与265名贫困生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开展“双心”活动,改善师生就餐环境;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为78名特困生送上衣物和回家的爱心车票。推进落实省政府相关政策,在全省民办高校中第一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为教师缴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赢得广大教师点赞。
借助网络空间大平台,推进学习教育的手段创新
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让党史学习教育占领网络空间,扩大学习教育的影响范围。学校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开设学习教育专栏,宣传上级党组织精神和要求、学校党委的安排部署、学习教育主要内容,报道学习教育进展动态和做法,强化正面发声引导。运用网络建设“空中课堂”,通过超星网络学习平台,使党员和师生用手机同步观看专家讲座;通过校园网建立链接,使党员和师生随时可以观看录制的党史讲课视频。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受众面。已经录制播放5课,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提供保障。将微信交流等方式运用于学校组织的学习教育公开课、专题讲座、答题测验等活动,强化与党员和师生的交流互动。关注网络舆情,通过分析党员和师生在新媒体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了解党员和师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动态反映,掌握对学习教育领导的主动权,提升学习教育的针对性。
拓展研学活动大学堂,体现学习教育的践行功能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走出校门运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开展学习教育。学校根据党史学习教育的需要,与社会有关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从年初到至今,新建新增11处思政教育基地,包括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章丘三涧溪村、市委区委党校等,请基地专家进校作党史学习专题报告。学校组织到中共山东党史陈列馆、济南战役纪念馆、解放阁、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就义地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家乡‘红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和师生利用假期以家乡驻地为重点,寻访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采访家乡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老前辈、老干部,现场感受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参加4700多人次。在学研活动中,注重引导党员和师生把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实践中,党员勇挑教研重担,争创人才培养佳绩。
2021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获批省级课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个,获得省级科技技能大赛奖2项。组织党员和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学校与周边社区建立的8个“双牵双育”合作育人基地,持续开展社区义诊服务,宣传医学知识、免费为居民测血糖、量血压,为特困户、残疾人送上粮、油、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打扫卫生、表演文艺节目,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在志愿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