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大致意思是说轮扁他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刨车轮的工作,这门技术的精髓只有在自己实际操作的时候才能够体会,而这门技术跟别人说的话,任何人都不可能单凭几句理论就能掌握制作车轮的技术。
无独有偶,关于伯乐也有一个给儿子传授如何鉴别千里马,最后儿子跑出去抱回一只大青蛙的故事。虽然两个故事都是杜撰的,但是其内在的道理是相同的,知识的来源如果是听别人口述或者单一的看课本或查资料的,自己没有亲自去实操,结果会跟前人的“成功案例”相差甚远。
再老同事家做客时候,其四岁女儿属于特别调皮那种,他的硕士生妻子总是动不动就制止孩子,并且挡在孩子面前一遍遍的说:“奇奇,你这样是不对的”、“奇奇,你那样是不对的”。似乎这位母亲就像是一个精密度极高的监视器一样,孩子一个悄悄秘密的举动都能被她察觉。
期间有一次奇奇在客厅蹦跳,接着碰到了我,我一下子扶助奇奇说:“妈妈之前有没有跟你说过这样是不对的呢?”奇奇点了点头。我又问:“那你喜欢妈妈总是跟你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吗?”奇奇摇了摇头之后跑开了。而这个时候那位旧同事看着我无奈地笑了。
我接着问那位老同事:“奇奇的妈妈每天都这么说孩子吗?”老同事点了点头说:“是啊!人家是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对于教育孩子还是很有一套的,每天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道理,从没对孩子着过急。”
跟老同事说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些问题,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更加喜欢去观察事物的表面。轮到教育就更是如此了,拿老同事的家庭来说,他的妻子教育目的是为了真正把孩子教育好,还是为了给外人看自己对教育有多么迷之自信?明明孩子不喜欢母亲总是说自己不对,同时说过的问题又反复发生,很明显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但是在两位当事人眼中却觉得自己的教育水平很高明。
当教育停留在表象化的时候,说明对孩子教育的意义全部付诸东流。与此同时,长期的对孩子说教,同样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是非关,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反复说教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是一种是“语言暴力”。
一味说教某种程度上比打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更严重
打孩子一顿,孩子的伤痛在皮肉,是暂时的。但是如果伤到了孩子的内心,不但是长期的而且非常难治愈。表面上看,父母用说教取代体罚的方式看上去更文明,但是看看如今父母体罚孩子的数量确实骤减了,但是对于孩子一味的唠叨、言语侮辱、厉声斥责却处于上升趋势,结果就是孩子厌学、自杀、叛逆、霸凌的问题却更加突出了。
有句老话叫“士可杀不可辱”,就连《还珠格格》也把这句话写进了剧本中。由此可见言语的伤害甚至比杀人更可怕。
而孩子们如今不论是在家庭或者是在学校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在学校老师如今不如以前能打孩子了,但是据调查结果显示,如今老师对于学生的责骂、侮辱、重复性唠叨、当众揭短却呈明显上升。就更不用说同学之间相互的言语攻击了。
由此可见言语的伤害比身体的伤害更具杀伤力。而这种伤害正在侵蚀着孩子的世界。
父母对孩子说教我相信一定也是为了孩子好,就连我在内看见孩子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有的时候心里特别的着急生气,甚至我也想对孩子唠叨几句。但是仔细想想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那么我三言两语怎么可能让孩子改正的了呢?
采用说教方式,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教育理念缺失的体现。那么面对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不适用说教也不使用体罚的方式,如何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呢?
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我只能笼统地去阐述,如果还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
一、沟通不以论对错为根基:很多家长都犯这个错误,夫妻之间沟通就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职场中沟通情况也类似,一味地证明自己是正确。这是不会沟通的体现。沟通的意思都理解不了的话,那么说再多也是做无用功。沟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传递。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以聊天关于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入手,给双方提前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
二、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候不应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是悄悄地进行。这样孩子的场景记忆会更加深刻,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家长当着很多人面说自己哪里错了,这样一来孩子的场景记忆就会变成当时周围人嘲笑甚至鄙夷的目光。
第三、父母首先要表现出乐于主动改正自己错误的态度。在指出孩子错误的时候,家长是否想到自己也是人,也大概率的会出现犯错的情况。家长希望孩子改正错误的同时自己的态度绝大部分是第一时间去掩盖自己的错误,不知道有多少人这里会站出来敢于承认?
父母如果敢于主动承认错误主动改正的话,你会发现孩子会特别受信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属于心理学的一种悖论。就是当你不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又决定表现得很大度放权给这个人,结果通常会是对方的表现远远超出你的预期,自己首先就会否定最初不信任对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