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湾区教育计谋、教育政策与轨制创新,教师教育合作创新,基础教育与青少年文化交换等话题进行交换,探究大湾区教育合作的建设路径及发展前景,促进机构与学者间的沟通交换。
周洪宇:
鼓励多元化投资参与大湾区国际教育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传授宗旨演讲中表示,捉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即是捉住了大湾区的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150所高校,片面高校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发展尚有提升空间,因此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日益紧迫。
针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打造一流人才高地,周洪宇觉得,要确立互补互动的协同发展新模式,运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走产教配备创新之路,加强产学研结合与深度国际化。同时,还要鼓励多元化投资参与大湾区国际教育,探索构建促进多元文化归一的代价教育系统以及科学合理布局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
若何打造人才高地?周洪宇觉得,可以从三大方面动手:
深入大湾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积极构建面向未来教育形态的大学人才培养系统和推动确立人才资源流动配置的新秩序。
方晓波:
建设有中国特点的国际教育树模区
“国际教育树模区”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提出的紧张计谋定位,但国际教育树模区是什么?该若何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树模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依托广州教研院的研究成果,深度说明了若何从计谋代价的角度认识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他表示,国际教育树模区不是简单的教育国际化的树模区,也不是单纯的中国教育树模区,而是要形成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国特点的世界级人才和教育高地。
方晓波提出,国际教育树模区的有合作度、交换量、创新性、展示面、传播率和推动力六大具体指标。为实现以上计谋目标,他提议在规划好顶层设计的条件下,模仿经济特区的做法,在大湾区片面区域、学段设立教育“特区”。“教育的‘先行先试’是基础性的、先导性的,可以为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蕴蓄堆积经验。”他表示。
别的,方晓波也提出了打造人才聚集地、培育教育共同体等建议。“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之日,即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教育树模区建设可期之时。”
刘根平:
形成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标准系统
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表示,高质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四个相关性,即人类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社会生活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把这四个相关性做好,基础教育的质量才能有保障。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配备非常紧张,尤其是“9+2”城市之间的基础教育配备。若何做好大湾区基础教育的配备?在刘根平看来,第一要起劲形成大湾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标准系统;第二要做好大湾区基础教育分类合作交换;第三要形成大湾区基础教育的有效评价系统。做到这三点,才能慢慢实现大湾区各城市教育之间亲切的配备与发展。
李硕豪: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51%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李硕豪传授介绍,《中国教育当代化2035》推动教育当代化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教育当代化取得紧张进展,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当代化。高等教育当代化有五大环节词:遍及化、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和主体化。
李硕豪觉得,遍及化是高等教育当代化的基础基础。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接近51%,是中国高等教育遍及化元年,为高等教育当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继续快速进步。他预测,203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可能到达80%。
李硕豪觉得,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9年超过40%,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他建议广东大幅改善现有高校办学条件,扩大高职高专院校和运用技术类本科高校校均规模,增设一批运用技术性大学。
周建华:
课堂讲授应该指向核心素养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布告、副校长周建华分享了“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学校课程变革”。他提到,当前对于核心素养的谈论,主要围绕概念睁开,较少关注到核心素养的实施问题。在国际上,核心素养的落实更多地停留在政府承诺层面,尚未转化到学校和教师实施层面,这也一定程度带来了教育后果的不公平。
周建华提出“以知启智,以智怡心”。在他看来,要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学校要变更教师、教师团队、学生选定讲授内容的积极性。同时,他建议先生们不要太过于依赖课本,要将科技和社会发展非常前沿的发展当令、适度地推荐给学生,“不要让教科书成为孩子们的全部世界,而是要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社会变为孩子们的大课堂。”他说,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讲授,一定会给学生的全面而有性格的发展供给更多的养分。